在北大,和汪丁丁老师一起探寻“月上世界”
2019-09-13 23:57:08
  • 0
  • 1
  • 3

原创:张彤 

来源:北大国发院管理博士项目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北大国发院教授汪丁丁的名字,来自于《诗经·小雅·伐木》中的这句话。古朴的诗句寄托了古人对高尚品德和深层情感的向往。

九月初秋,在同样古朴的北大朗润园和静园四院,谈笑自如、似“嘤嘤鸟鸣”般传播古今中外学识与智慧的,正是汪丁丁。

三尺讲台之下,不是初出茅庐的大学本科生,而是在商场上征战多年的企业家——美国福坦莫大学DPS金融管理博士项目学员。

这些学员和丁丁老师在一起,不仅“向上之心强”,而且“相与之情厚”——在课程开始之前一个多月就建立了微信群,几乎每天他们都在和老师“对话”经济与社会的基本问题、表达与理解的要义所在。这或许也源于丁丁老师相信古希腊人的观念:真理通过对话才能呈现自身。即便是在课程结束之后,讨论、对话仍在继续,热度不减。

到底是什么唤起了同学们的“问题意识”?

到底是哪篇经典文献让他们重新“省思生活”?

工业革命以来人均收入的高歌猛进,源自“企业家精神”

四个半天的课程,有一幅图丁丁老师视如珍宝,就是这门课的第一张图,也是课程的开端。每一次课,丁丁老师都要带领大家回到“开端”,寓意颇深。这幅图来自于Gregory Clark 2007年的研究,只有两个模态:1)、从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1850年,世界的人均收入停留在1800年=1的单位水平2)、公元1850年以来,参与这次大转型的世界,人均收入增长了十二倍;而没有参与这次大转型的世界,人均收入正在下降。

历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突变?工业革命之后的人类社会和之前到底有什么不同?

“企业家精神!”——这是第三次课同学们讨论的结论。

展开宏大叙事的三千年视角,丁丁老师又饶有兴致地给DPS企业家学员出了一道思考题:如果一家跨国的大品牌牛仔裤生产商,能够在本国以全世界最低的要素成本来组织生产,它是否可以无限复制,在全世界各地都建设这样一个成本最低的工厂?

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和数十年的管理经验轮番上阵,直觉告诉这些学员:不可能!毕竟,也没有见到一家牛仔裤厂商称霸全世界的。但是,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成本降低呢?

“企业家精神!”这次的回答,同样来自一名学员。但或许这样的答案,正是在潜意识层面受到了老师之前课程的启发。丁丁老师给予了积极的回应,“生产要素可以较容易地获得,但是企业家精神不可复制,是稀缺资源”。正是融合了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精神,推动着人类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

“官僚化是企业家精神的死敌。企业家精神表现为判断力”,一针见血,当头棒喝。

像古希腊人一样探寻“月上世界”

“言必称希腊”——古希腊文明是整个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人“爱智慧”,以理性思维探寻“月上世界”——丁丁老师说,“古希腊人认为,真正的哲学家只应面对永恒的几何世界”。柏拉图学园立着一块牌子,“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

每每从古希腊词源讲起的丁丁老师,说自己也是“月上世界”的人。而台下的企业家听众、DPS学员更多在社会实践中。他们在做企业的同时,回归到校园,同样对追求永恒真理的“月上世界”充满敬畏、好奇与向往。

“定律与定理不同。定理是先验的,是不可能错的;而定律是有可能错的,是可以证伪的”。游走于数学的定理与物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的定律之间,丁丁老师以每天七八个小时的深度思考、学习,为人类挖掘着知识的宝藏。

同样探寻“月上世界”的还有无数的古圣先贤、学术大咖。从哲学家柏拉图、怀特海,到心理学家荣格;从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诺斯、熊彼特;从西方的苏格拉底,到东方的孔子,丁丁老师如数家珍,从一篇篇经典学术论文、著作出发,带领大家在历史的时空中穿梭,在中国和西方的思想海洋里游弋。

当把各种视角融汇在一起,以“跨学科”的眼光审视世界时,你会发现丁丁老师早已悄然拓宽了你的视域,可这也带来了人类最早在苏格拉底时代就有的困惑:你所拥有的知识越多,知识的边界越大,边界之外、你无知的范围也就越大。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的无知”,苏格拉底早在两千四百年前就警戒世人。

而四天的丁丁课堂下来,当我们随着他,拿起历史、哲学、经济、物理、心理、数学的“学院派”万花筒,以局外人和局内人的视角,去审视万事万物时,不禁反躬自问:我到底知道什么?

回到“实践智慧”

收益递增的不仅仅是经济学,还有丁丁老师的课。最后一个半天,他把大家从月上世界又带回了月下世界。

“Phronesis——希腊语中的这个词,介于theoria (理论)与techne(技术)之间,是‘月上世界’投射到‘月下世界’形成的‘智慧’,意指寻找与经验世界相关的定理”。

而DPS金融管理博士学员,不正是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往还,求解企业管理的“实践智慧”吗?

“实践智慧是政治的,不是政治无涉的;

实践智慧是艺术的,不是技术的;

实践智慧是智慧,不是知识与信息”。

丁丁老师在他的“心智地图”上,检索到相关的研究结果,指出:这份实践智慧与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有关,也与年龄有关。在不同的年龄段,人的不同能力达到巅峰,比如在四五十岁时,人的同理心最好;而在七八十岁时,解决冲突的能力最强。

而对于每一个人,要获得实践智慧,至少不要成为一个“单向度的人”。现代社会把很多人裹入了物质的滚滚洪流,只关注物质生活,却缺失了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生活最主要的就是深层情感交流;而精神生活的本质则是自足,不假外求”。

初秋的朗润园里,红红的石榴缀满天。

倚园而立,不禁想起丁丁老师喜欢的、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那句箴言:

“自由是整体之事”。

因此,一个人的自由是不可能的。而为人类之整体谋自由,不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吗?(张彤撰稿)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