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4日,澎湃新闻发布消息,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于美国离世,享年95岁。这一噩耗传来,学界与社会各界皆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许倬云先生的一生,是与历史对话、为学术奉献的一生,他的离去,是中国乃至世界史学界的重大损失。
许倬云1930年出生于厦门鼓浪屿,因先天性肌肉萎缩,他的身体虽被禁锢于轮椅之上,却阻挡不了他在历史的浩瀚海洋中畅游。他自幼便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即使未曾接受完整的基础教育,也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和顽强的毅力,通过自学打下了深厚的学问根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许倬云见证了太多的苦难与流离失所,7岁时,他便对战时生活记忆深刻,“抗战是我非常重要的记忆,看见人家流离失所,看见死亡,看见战火,知道什么叫饥饿,什么叫恐惧,这是无法代替的经验。”
这些经历不仅塑造了他坚韧的性格,也让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为他日后研究历史奠定了情感与思想基础。
抗战胜利后,许倬云先后在无锡辅仁中学、台南二中就读,后进入台湾大学。在台大,他起初在外文系学习,后因校长傅斯年的赏识转入历史系。在大学期间,他得到了李济之、凌纯声、董作宾等多位学术大家的悉心指导,开启了他辉煌的学术生涯。1957年,许倬云赴美深造,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留学读书的五年间,他的身体发生了严重病变,5年做了5次手术,但他依旧咬牙坚持完成了学业。
许倬云的学术研究成果丰硕,涵盖中国古代史、文化史、社会经济史等多个领域,他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为传统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代表作《西周史》是最早的“西周”断代史之作,书中划时代地提出“华夏国家的形成”,同时以“文化圈扩大”诠释中国的不断扩张,随着新出的考古材料不断增订,展现了先生与时俱进的学风;《汉代农业:中国早期农业经济的形成》深入分析农耕作业细节,探究两汉时期何以由工商贸易转向农业经济,解答中国为何“以农立国”的关键转折,直探中国历史的核心课题 ;晚年出版的《万古江河》以宏观视角将中国纳入世界文明序列,指出中国文化在扩张的过程中,也不断受域外文化影响,该书获得第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深受读者喜爱。
除了在学术研究上成就斐然,许倬云还积极投身于历史教育的推广与普及。他将历史研究成果转化为人文素养的资源,出版多部通识著作,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时代转移、管理、组织等议题,让更多人领略到历史的魅力与价值。在《十三邀》节目中,他与年轻人真诚对话,以自己的人生智慧和对历史的洞察,为迷茫中的年轻人指引方向,其谦逊、温和的态度以及深刻的见解,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尊敬与喜爱。
回顾许倬云的一生,他以残疾之躯,在历史的长河中扬起了知识的风帆。他在时代的巨变中,始终坚守着对历史的热爱与敬畏,用一部部著作、一次次演讲,传递着历史的温度与力量。他的学问与人格,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如今,先生虽已离去,但他的学术思想和精神风范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在历史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愿许倬云先生一路走好,他的学术成就和精神遗产将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