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12月2日报道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网站11月30日发表题为《基辛格的外交对世界有哪些教益?》的文章,编译如下:
基辛格本周以百岁高龄辞世。让基辛格如此卓越的不仅在于他的现实主义政治,还在于其外交实践同样也充满了理想主义。这是一种在今天仍然具有宝贵教育意义的作风。
白宫中那些未来的基辛格们将面临一些艰巨的挑战。中美之间的敌对正变得越来越有害;乌克兰及加沙地带在上演激烈的战争;政治分歧正在撕裂西方民主国家;难以解决的全球问题——例如如何遏制气候变化和把人工智能的风险降至最低——正在堆积。
在4月接受《经济学人》采访时,基辛格看起来也几乎不知所措,但他的中心话题却直切自己理想主义的核心。他说,自己一生致力于防止两次世界大战的重演,那两场战争曾毁掉了他的童年和世界大部分人的生活。今天,这意味着维持中美和平。
他的方法始于冷静的分析,现在仍然经得起考验。暮年的基辛格经常被批评对中国态度软弱,但他关心的是要消除那种把中国描绘成像当年的德国那样具有扩张性的崛起大国的思维。他反驳说,中国把“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视为美国的规则和秩序,中国希望有调整的余地,而不是彻底推翻这个体系。
冷静的分析导致基辛格开出处方:宽容。根据自己对19世纪欧洲外交的研究,他声称稳定需要各国包容彼此的差异。他认为,对和平的主要威胁不是现实主义者,而是动辄兴师问罪和因为某个原则就要求变革的狂热分子。于是,基辛格建议中美两国进行对话——刚开始可以悄悄地——以建立信任,并且回避难以逾越的分歧。
在很多方面,基辛格式的外交如今比当年他以国务卿身份穿梭在中东各地的时候更加难以实施。秘密的非正式渠道会晤最终会被人放到网上。世界不再能够轻易地按苏联和美国支持的盟国和附庸国的等级制度排序。这是多极的世界。尽管如此,如果基辛格的外交远见随他一同逝去,那将是件憾事。一个危险的世界非常需要他对于利益、价值观和动用武力之间微妙的相互作用的把握。在他离开之后,对稳定的寻求必须继续下去。(编译/曹卫国)